东南网9月4日讯(本网记者 卢金福)今日上午,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莆田专场在省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,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,莆田市委副书记、莆田市长李建辉,莆田市委常委、莆田市常务副市长傅冬阳围绕“绿色发展,美丽莆田”这个主题介绍了70年来莆田在经济发展、生态文明、城市建设、改革开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。
莆田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,现辖仙游县、荔城区、城厢区、涵江区、秀屿区一县四区和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、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两个管委会,现有人口355万。2018年,莆田市地区生产总值2242.4亿元、增长8.3%,财政总收入225.9亿元、增长7%。
“莆田史称‘兴化’,素有‘文献名邦’‘海滨邹鲁’之美誉,是一座山清水秀、人杰地灵的古府新市。”林宝金在发布会上对莆田的特点进行了概括,他表示,莆田文化底蕴深厚,历代涌现出2482名进士、21名状元、17位宰辅,新中国成立以来又涌现出15名两院院士,“妈祖信俗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“活化石”。港口优势突出,拥有“世界不多、中国少有”的天然深水良港,已建成14个深水泊位,东南沿海最大的40万吨级码头建成投入运营。生态环境优美,拥有壮美秀丽的壶山兰水、不可多得的65平方公里城市绿心和三湾海岛,造就了莆田山清水秀的城市底色,“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”木兰溪,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本。产业特色明显,莆田人爱拼敢赢、勇闯天下,在金银珠宝、工艺美术、木材加工等领域均占有较大市场份额。
林宝金细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莆田的“美丽蝶变”,介绍了莆田的“发展之美”“城市之美”“和谐之美”“生态之美”和“活力之美”。70年来,莆田经济逐渐步入“快车道”,实现跨越发展,总量规模不断扩大,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0.64亿元增长到2242.41亿元,财政总收入从0.05亿元增长到225.91亿元。产业结构明显优化,从解放初的农业一业独大,到如今一二三产协同发展,三次产业占比从48.9:25.1:26.0调整为5.2:52.6:42.2,特别是制造业逐步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。
70年来,莆田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功能配套不断完善,城镇化水平由建市初期的不足6%提升到2018年的61%。2012年,莆田成为全省唯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。2014年,莆田又获批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。70年来,莆田人民感受最大的变化,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,福厦、向莆铁路建成通车,建成“两纵两横”高速路网,公路网密度居全省首位,市县区行政中心实现15分钟上高速、镇镇20分钟上高速。70年来,农村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,组织开展共建美丽乡村行动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%以上,污水、垃圾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处置。
据林宝金介绍,经过70年的奋斗,莆田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8元增长到3.72万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8元增长到1.79万元。全市现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,88个贫困村剩余9个今年全部摘帽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市域内义务教育提前实现基本均衡。高等院校从无到有,现在拥有莆田学院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2所高校。全省首家以三甲综合性医院为核心组建医疗集团,全面推行分级诊疗制度,全市县域内就诊率99%以上。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,建成市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、科技馆、青少年宫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,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全面推行城乡综合执法和服务治理网格化,经验做法得到了中央政法委的肯定并推广,近几年群众的安全感满意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。
“绿色是莆田的最美底色,良好生态是莆田宝贵资源。”林宝金介绍说,木兰溪、萩芦溪重点流域水质功能达标率稳定达100%,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多年居全省前列,森林覆盖率达60.18%,荣获“国家园林城市”“国家森林城市”,创成“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”。他表示,莆田始终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城市中心规划保护了65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心,拉近了人与自然、城市与自然的距离,把生态效益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福利。
莆田地处开放的前沿,自古就有敢为人先的传统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莆田人民敢闯敢试,积极承接国家赋予的民营经济、电子商务、智慧城市等改革任务,打造了一批叫得响、能推广的工作品牌。创办全国首家家庭林场,开创了新中国林业体制改革的先河。在全省首创“诚信+信访”“诚信+交通”等机制,2018年全国信用排名第18,荣获全国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。
作者: